首页
手机扫码下载APP
法规汇编
搜索
咨询 登录
登录
第四部分 招投标地方性规范

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

第一章  发展基础

武汉都市圈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综合经济实力、交通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等比较优势突出,已具备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武鄂黄黄是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区,包括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四个城市,具备以下发展基础:

综合实力较强。2021年武鄂黄黄常住人口约2300万人,占武汉都市圈的68%,占全省的近40%;地区生产总值约2.3万亿元,占武汉都市圈的77%,占全省的4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7倍;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64个百分点。

区位优势明显。武鄂黄黄地处四大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交界区与楚越文化融汇地,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的主骨架中长三角一成渝主轴与京津冀一粤港澳主轴的交汇点,正在加快打造以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主体,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汉江为走廊,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为门户枢纽的新时代九省通衢。

产业基础雄厚。武汉汉阳、黄石大冶是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祥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发展,武鄂黄黄产业协作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武鄂黄黄是全国重要的智力密集区,普通高校和“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山水资源丰富。武鄂黄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山水相宜,拥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公园63个,形成了滨江滨湖、城水共生的独特资源禀赋与地域特色。区域内幕阜山脉、大别山脉南北相望,北部水系以汉江、府河、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河等河流为主,汇流至长江;南部水系以湖泊为主,包括梁子湖、五四湖、保安湖、花马湖、大冶湖、网湖等大型湖泊。

同时,武鄂黄黄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武汉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建设强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鄂州、黄冈、黄石三市发展相对不足,中心城区功能不强;武鄂黄黄整体发展能级、城市间协作紧密度、同城化推进机制等方面与成熟型都市圈有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加快推动武鄂黄黄同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武汉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对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以武汉新城、花湖国际货运枢纽和武鄂黄黄核心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武鄂黄黄同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成“一枢纽、四中心”,即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共保。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流域综合治理明确并守住安全底线,严守水安全底线、水环境安全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一江两屏、南湖北河、沿江布局、湖城相依”山水城格局。

——坚持优化布局。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沿江环湖构建城市组团,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城镇用地布局,保护生态用地,稳定农用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可建设用地资源重点支撑武汉新城、花湖机场和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坚持交通先行。以高铁、城市快轨、快速道路等为基础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武鄂黄黄核心区综合交通体系,支撑都市圈“3045”时空联系目标:邻近组团中心之间30分钟可达,汉口、汉阳和武昌三组团至鄂黄黄组团,武汉新城至天河机场45分钟可达。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年,武鄂黄黄同城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水平大幅提升,“一江两屏、南湖北河、沿江布局、湖城相依”的山水城格局更加稳固,城乡人居环 境持续改善;城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加协调,武鄂黄黄核心区多中心组团式城镇格局初步形成,空间潜力进一步释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都市圈“3045”时空联系目标初步实现。

2035年,武鄂黄黄同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承担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章  筑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第一节  共筑山水城格局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自然环境,立足滨江滨湖独特资源禀赋,统筹老城新城、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共建长江生态带和梁子湖绿心,引导中心城区“留白增绿”,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筑“一江两屏、南湖北河、沿江布局、湖城相依”山水城格局。“一江”即长江生态带;“两屏”即大 别山脉、幕阜山脉;“南湖”是指江南地区以东湖、汤逊湖、梁子湖、保安湖、花马湖、大冶湖、网湖等为主的大型湖群;“北河”是指江北地区以汉江、通顺河、府河、滠水、倒水、举水、沙河、巴水、浠水、蕲河、袁山河11条河流为主的 生态廊道。“沿江布局、湖城相依”主要指沿江环湖延伸展开的8个城市功能组团

第二节  严守安全底线

严守水安全底线。确保遇标准内洪水时,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重点水利工程防洪安全和运行安全。统筹生活、生态及生产用水需求,保障供水安全和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武鄂黄黄核心区北部位于汉江下游、府澴河、鄂东五河3个二级流域片区,区域内水系以河流为主,重点实施长江干堤提档升级和危险河段除险加固工程,开展河道综合整治,确保防洪安全,提升河道景观风貌;南部位于鄂东南、富水2个二级流域片区,区域内水系以湖泊为主,重点是划定湖泊保护范围,保护和改善湖泊生态环境,防止湖泊面积减少和水质污染,有效发挥湖泊水系调蓄功能。城镇和区域基础设 施建设充分考虑蓄滞洪区管控要求和防洪安全,合理避让洪 涝灾害易发区。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系统构建城市 防洪排涝治理体系。

严守水环境安全底线。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巩固提升武鄂黄黄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动武汉、黄石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加强城镇溢流及径流污染控制,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加强船舶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环境风险防范。加强河湖湿地周边截污控源,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实施岸线生态修复,防控重要 湖库蓝藻水华,保障河湖水质不恶化,确保河湖水质优良率 占比不降低。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确保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百分之百。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实施 农村饮水提标升级,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严守生态安全底线。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严格保护大别山脉、幕阜山脉生态屏障,采取封山育林育草、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种草)等多种措施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森林生态,防治水土流失,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育功能。将武汉云雾山、木兰山、龟山、蛇山、喻家山、龙泉山、九真山、青龙山、荷叶山,鄂州葛山、沼山,黄冈将军山、横岗山,黄石东方山、父子山、半壁山等山体纳入重点保护对象,科学划定山体保护范围,严格控制山体周边建设活动与开发强度,确保山体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轮廓的完整性。实施受损山体修复工程,加强山林植被和生态景观建设。

同时,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减少,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城镇建设严格避让麻城一咸宁地震断裂带,避让距离不小于1000米。

第四章  深化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

第一节  沿江环湖构建8大城市组团

按照“三区三线”要求,规划多中心组团式城镇用地布局,沿江环湖构建武汉新城组团、武昌组团、汉口组团、汉阳组团、汤逊湖组团、鄂州主城组团、黄冈主城组团、黄石一大冶组团(含黄石新港)8大城市组团。区域内现有可建设用地资源重点支撑:以光谷一葛店为依托加快建设武汉新城,打造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以花湖机场建设发展为契机,提升鄂州、黄冈和黄石城市功能;以高铁、城市快轨、快速道路等为基础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武鄂黄黄综合交通体系,支撑都市圈“3045”时空联系目标。同时,疏解武昌、汉口、汉阳组团的高等级公共设施、大型批发仓储市场等,引导旧城人口向东转移。

武汉新城组团(含中心片区、光谷片区、葛华片区、花山片区、龙泉山片区、红莲湖片区、梧桐湖片区、滨湖半岛片区):位于武汉、鄂州两地交界处,东至鄂咸高速,南至梁子湖,西至京广铁路,北至长江南岸。总面积719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241平方公里,可用地约117平方公里。

武昌组团:西起长江,南、北、东3个方向以三环线为界。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180平方公里,均为存量建设用地,无新增可用地。

汉口组团:东起长江,西至东西湖区新沟,南起汉江,北至天河机场、京汉铁路客专线。总面积531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393平方公里,可用地约84平方公里。

汉阳组团:东起长江,西至蔡甸蔡甸街、常福,北起汉江,南至汉南纱帽。总面积379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303平方公里,可用地约75平方公里。

汤逊湖组团:西起长江,东至武广铁路客专线,北起三环线和汤逊湖南岸,南至武汉绕城高速。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147平方公里,可用地约39平方公里。

鄂州主城组团:北起长江,南至武汉黄石城际铁路,西起鄂州北站,东至花湖机场。总面积179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72平方公里,可用地约35平方公里。

黄冈主城组团:西、南以长江为界,北至武汉黄冈城际铁路,东至巴水。总面积172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110平方公里,可用地约49平方公里。

黄石一大冶组团(含黄石新港):北起黄石长江大桥西,南至大冶湖,西起大广高速西侧黄石临空区(远期向保安湖片区拓展),东至黄石新港。总面积450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249平方公里,可用地约66平方公里。

表:8大城市组团用地空冋情况一览表

单位:平方公里

组团名称

总面积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

可用地

合计

2852

1695

465

武汉新城组团

719

241

117

武昌组团

182

180

0

汉口组团

531

393

84

汉阳组团

379

303

75

汤逊湖组团

240

147

39

鄂州主城组团

179

72

35

黄冈主城组团

172

110

49

黄石一大冶组团

450

249

66

 

第二节  武汉新城和花湖机场功能定位

武汉新城。依托“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建设,突出高端商务服务、高效能科创服务、高品质生活服务的城市功能,有效疏解武汉中心城区过密人口,优化武汉空间结构,带动武鄂黄黄同城化发展,总体定位为:武鄂黄黄城市中心,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一是通过发挥武汉科技创新优势,积极吸纳和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夯实综合性科学中心创新基础,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二是依托世界级产业集群基础,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做好国家重大生产力和重要产业备份系统建设,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三是通过集中承接武汉功能疏解,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建设区域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深化信贷产品服务创新,打造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四是通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服务武汉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推动全球高端要素聚集、资源优化配置,发挥面向世界的专业金融和科技交往功能,打造国际交往中心。五是通过治山、理水、营城,全面彰显山水资源价值,创造优良人居环境,营造产城融合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城市格局,探索彰显湿地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花湖机场。突出花湖机场“运全球、配全球”的国际物流新枢纽功能,总体定位为世界级航空物流枢纽。一是加快开辟航空国际(地区)航线,提高与国内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的通达性,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打造“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核心支点,建成世界级航空物流新枢纽。二是发挥花湖机场高效率物流服务网络和强大的资源要素聚集辐射能力,设立“零关税”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创建国家内陆自由贸易港(无水港)。制定陆地自由贸易港内禁止、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物品清单,清单外货物、物品自由进出;制定进口征税商品目录,目录外货物进入陆地自由贸易港免征进口关税。三是以花湖机场建设为契机,提升鄂州、黄冈、黄石城市功能,围绕引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物流平台和大型航空物流企业,构建高端高质高效临空特色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联动、企业互动和资源流动,与武汉新城共同引领带动武鄂黄黄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以花湖机场建设为契机提升鄂黄黄城市功能

以花湖机场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鄂州、黄冈、黄石城市功能,坚持产城融合,处理好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培育发展鄂州、黄冈、黄石三大临空产业片区,构筑全国临空经济发展新高地。强化临空产业集群,在空港紧邻区(距机场5公里以内)重点发展航空管理、检验检疫、地勤、维修等航空运营服务,航油、航材、航食等运输配套服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用户支援服务;在空港相邻区(距机场5公里以外)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与冷链物流、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等航空关联产业。

支持鄂州优化城市空间,加快建设花湖机场综保区、自贸区和临空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临空特色产业,打造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鄂州葛店开发区与武汉新城统一规划、整体实施,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支持黄冈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能级,有序发展商贸物流、航空配套服务等产业,重点承接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等产业,打造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

支持黄石提升城市功能,发挥黄石新港航运优势,加强与武汉港口合作、与花湖机场协同,完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共同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产业,打造都市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五章  优化区域综合交通规划

在现有交通体系的基础上,以武汉新城为中心,构建轨道交通、快速道路等重要交通系统,着重提升8大组团间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

第一节  优化区域轨道交通系统

高铁系统。区域内规划4条高铁,分别是既有的京广高铁、“十四五”规划建设的沿江高铁、京九高铁、福银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

在近期开工建设已入规项目的基础上,规划新增武汉枢纽直通线东延线(南湖东一葛店南),在武黄高速南侧设武汉新城站,通过既有武冈城际,接入京九西通道。总长约38km,预计投资145亿元。

远期规划对福银高铁和京九高铁进行延伸补强。一是福银高铁补强工程。新建武汉新城站一黄石白沙铺,长约75km,预计投资140亿元、黄石白沙铺一南昌,长约170km,预计投资340亿元,实现福银高铁高标准(时速350km/h)全线贯通。二是京九高铁南延经花湖机场至黄石,长约43km,预计投资90亿元,提升花湖机场战略投送能力。

城市快轨系统。构建2条时速140—160km的高速轨道,形成“鱼”形骨架网络,在武汉新城核心实现交叉,支撑都市圈实现“3045”时空联系目标。

高速轨道一:武冈市域(郊)铁路+13号线。一是新建武冈市域(郊)铁路,里程约64km,预计投资288亿元;二是新建轨道13号线,里程约65km,预计投资650亿元。

高速轨道二:武黄城际市域化改造+19号线+10号线。一是武黄城际市域化改造及新建铁路引入花湖机场,里程约15km,预计投资25亿元;二是轨道19号线,一期武汉站至高新二路在建,里程约23.3km,预计投资161.2亿元,规划新建二期高新二路至武汉新城,里程约12.4km,预计投资64.5亿元;三是轨道10号线,一期武汉站至汉口站计划2023年开工建设,里程约17.8km,预计投资156.3亿元,规划建设二期汉口站至沌口,里程约28.8km,预计投资230.4亿元。

第二节  构建武汉和鄂黄黄快速道路系统

为切实提升8大组团间人员、要素流通效率,加快完善武汉新城与鄂黄黄快速道路布局,真正实现同城化,规划建设“三横三纵”快速道路系统。

三横:“横一”(北通道)利用高新大道贯穿武汉新城组团光谷片区、中心片区,经吴楚大道联通鄂州主城组团,到达花湖机场,连接203省道沿江经过黄石一大冶组团北部至黄石新港;“横二”(南通道)利用凤莲大道(武阳高速辅道)贯穿武汉新城南部、龙泉山片区、梧桐湖片区,经锦冶 公路联通保安湖片区、黄石临空片区,连接钟山大道穿过大冶湖新区至黄石新港。“横三”(中通道)为未来规划建设通道,通过武黄高速城市快速路改造西连高新三路,东连348省道到达花湖机场。

三纵:“纵一”利用创业大道贯穿武汉新城葛华片区,连接257省道联通武汉新城中心片区、红莲湖片区。“纵二”利用黄冈路口大道、明珠大道贯穿黄冈主城组团,经鄂黄大桥连接鄂州主城组团,南向通过106国道接锦冶公路,联通黄石临空片区、黄石大冶组团。“纵三”利用燕矶大桥连接黄冈主城组团和鄂州主城组团,向南经过花湖机场西侧连接201省道,贯穿黄石大冶组团接入钟山大道。

第三节  强化核心枢纽集疏运系统

强化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两大核心枢纽的对外联通能力,完善集疏运系统,发展多式联运,提升运输效率,助力湖北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

构建“高铁进两场、快轨连两场、高速通两场”的航空双枢纽连通系统“高铁进两场”即沿江高铁引入天河机场、京九福银黄石黄冈联络线引入花湖机场;“快轨连两场”即武黄、武冈城际及轨道13号线连接天河、花湖机场;“高速通两场”即福银高速一四环线一武鄂高速一花湖机场高速和机场二通道四环线武阳高速花湖机场高速连接天河、花湖机场。

花湖机场以货运功能为主,形成“1条高速铁路、2条 市域郊铁路、7条高快速路”的多式集疏运体系:1条高速铁路为黄冈至黄石高速铁路(接福银高铁、京九高铁);2条市域郊铁路分别为武冈市域郊铁路、武黄城际铁路机场支线;7条高快速路:高速公路4条,利用武鄂高速串联武汉新城组团葛华片区,向东连接鄂州主城组团到达花湖机场;利用大广高速连接黄石大冶组团西部;利用花湖机场高速向西连接嘉鱼、孝感;利用鄂黄第二过江通道向北串联黄冈主城组团,北接大广高速。快速路3条,利用“北通道”西连鄂州主城组团、武汉新城组团光谷片区和中心片区,向东沿江经过黄石大冶组团北部至黄石新港;利用“中通道”通过武黄高速城市快速路改造西连武汉新城片区;利用“纵”向北经燕矶大桥联通黄冈主城组团,向南连接201省道联通黄石大冶组团。

第六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省级统筹,武汉市牵头,鄂州市、黄冈市、黄石市协同的同城化推进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和要素保障,确保本大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省级层面的协调作用,依托省推进三大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大纲实施的指导、跟踪、督办,协调解决实施中的突出问题,推动政策会商、项目对接、利益协调。

第二节  强化政策协同

根据本大纲制定的目标任务,省有关部门配套出台用地保障、产业协作、生态环境、项目管理等方面政策措施,指导武鄂黄黄谋划同城化发展重大项目库,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流域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点项目。

第三节  探索合作机制

探索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新模式,鼓励园区共同组建市场化开发建设主体,以资金、品牌、管理等形式参与合作。建立健全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形成有利于生 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运转的良好环境。

第四节  抓好督促落实

将大纲实施情况纳入武鄂黄黄四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评,建立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督导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社会各方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汇聚形成推动武鄂黄黄建设的强大合力。


PDF 附件查看